【摘要】“國際一流博物館”之要義,在于擁有全球一致的公認度,具有全球性的影響力。從博物館空間與建筑、藏品與譜系、數(shù)字化建設、學術研究、文化傳播與公共服務等多個方面看,故宮博物院已具備建成國際一流博物館的堅實基礎。同時,與全球其他“遺產型景區(qū)博物館”一樣,故宮博物院也存在著一些制約其博物館功能的特殊結構性問題。建成國際一流博物館,需要把古建保護、藏品保護、開放管理等各項工作都統(tǒng)一于博物館發(fā)展范疇內,進行統(tǒng)籌謀劃,建設多元學科支持體系,增強國際話語權與文化傳播力。
【關鍵詞】故宮博物院 國際一流博物院
【中圖分類號】G269 【文獻標識碼】A
故宮博物院即將迎來百歲誕辰,這不僅是故宮博物院發(fā)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國博物館事業(yè)乃至整個國際博物館領域的一件喜事。自誕生之日起,故宮博物院就是一座政治使命和文化使命非常突出的博物館,在現(xiàn)代國家形成和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共同記憶的構建中,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如今,這座位于北京城中軸線核心、曾經的明清皇家宮廷,集世界文化遺產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于一體的文化圣地,在培育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實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偉大進程中,仍然擔負著特殊使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故宮博物院胸懷“國之大者”,致力于在保護與利用、遺產與展覽、學術與公眾服務之間尋求新的進步與平衡,通過全力推進“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shù)字故宮”“活力故宮”建設,擘畫了努力將故宮博物院建成國際一流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引領者、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四大愿景,充分彰顯其在新時代的文化自信與使命擔當。
故宮博物院已具備建成國際一流博物館的堅實基礎
“國際一流博物館”之要義,在于擁有全球一致的公認度,具有全球性的影響力。目前,國際上雖然有一些聲名卓著的大博物館,如英國的國家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博物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但并沒有衡量“國際一流博物館”的標準,也沒有相應的認證機構或者程序。“國際一流博物館”并非博物館領域的專門術語,而是一個主觀性較強的概念性詞匯。有研究者綜合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ICOM)、歐美等國博物館評估體系的指標精神,以及當今世界知名熱門博物館的成功實踐,提出過一些國際公認的頭部博物館的“基礎指數(shù)”。例如,藏品總量應在百萬件上下,藏品體系的完整性不僅要覆蓋本國本區(qū)域乃至整個的人類文明史,而且其獨特性或稀缺性十分突出,有一批世人皆知的“鎮(zhèn)館之寶”;學術研究方面有影響廣泛的成果,科研經費在年總收入中的占比不低于8%,國際同行評議論文(SCI/SSCI/A&HCI)的數(shù)量超過50篇,博士后及訪問學者崗位達到每年30人次左右,博物館常設展的更新周期、年原創(chuàng)臨展數(shù)量以及國際巡展的次數(shù),也有明確的要求;在公共服務與社會影響方面,一般年觀眾總量不低于300萬人次,其中境外觀眾的占比在10%以上,同時有一定數(shù)量的國際會員,教育活動場次≥500場/年,藏品的高清圖像+元數(shù)據(jù)的線上開放率不低于20%,等等。從這些“基礎指數(shù)”看,故宮博物院已經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館,具備很多成為國際一流博物館的客觀條件。
從博物館空間與建筑看,紫禁城這座世界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群,占地72萬平方米,千余座明清木結構建筑,門類豐富、形制齊全,本身便是“超級展品”,其作為明清皇家禮儀空間原址原境的真實性,不可復制,具有任何一座現(xiàn)代博物館建筑無法企及的歷史感、文化性、標識力。
從藏品與譜系看,故宮博物院收藏文物和藏品195萬余件(套),縱向貫穿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到近代,橫向覆蓋繪畫、法書(書法)、碑帖、銅器(青銅器)、金銀器、漆器、琺瑯器、玉石器、雕塑、陶瓷、織繡、鐘表儀器、珍寶等25大門類,是一部天然的古代中國物質文化史百科全書。尤其是屬于明清皇室舊藏的文物,序列完整、品級高等、價值連城,有利于策劃和推出國家級敘事的展覽。
從數(shù)字化建設看,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早系統(tǒng)開展信息化工作的博物館。早在1998年就成立“資料信息中心”,2003年設立“故宮文化資產數(shù)字化應用研究所”,現(xiàn)已搭建起覆蓋文物、古建筑、檔案、口述史等業(yè)務的統(tǒng)一數(shù)字資源管理平臺,形成“數(shù)字故宮社區(qū)”集群(官網+小程序+App),將“數(shù)字化”從內部管理工具升級為面向公眾的公共服務:院藏文物超過一半擁有“數(shù)字身份證”,超過10萬件高清資源可在數(shù)字文物庫免費共享,且這個數(shù)字還在持續(xù)增長。
從學術研究看,故宮博物院以“故宮學”為旗幟,把傳統(tǒng)金石學、歷史學、考古學、材料科學和數(shù)字技術熔于一爐,在文物鑒定、古建保護、藝術史研究等方面具有突出優(yōu)勢,開展了一批國家社科基金、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出版了《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等巨著。
從文化傳播與公共服務看,故宮博物院年接待觀眾量長期穩(wěn)定在1500萬人次左右,高居全球博物館第一,“故宮IP”不僅自帶國民級認知,也是國際知名品牌,天然具備跨文化傳播的多元接口,具備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開展文明交流互鑒的巨大優(yōu)勢。
故宮博物院邁向國際一流博物館面臨的挑戰(zhàn)
故宮博物院既有邁向國際一流博物館的堅實基礎與澎湃動力,也面臨系列路徑障礙與發(fā)展挑戰(zhàn)。與全球其他“遺產型景區(qū)博物館”一樣,故宮博物院也存在著一些制約其博物館功能的特殊的結構性問題。紫禁城的建筑布局、空間規(guī)制、材料工藝、藝術風格,均為明清宮廷建筑文化頂峰的集中體現(xiàn),是一座巨型的中國古代官式建筑博物館,所以人們普遍認為故宮博物院應將建筑遺產保護放在第一位。自成立以來,故宮博物院始終將古建筑本體保護與文物藏品保管放在首位,形成了以古建修繕、文物鑒定、保管保護為核心的專業(yè)隊伍。與之相應,展覽策劃與觀眾服務事實上未被視作首要任務,以致其博物館學、展覽策劃、觀眾研究等現(xiàn)代博物館核心業(yè)務的人才隊伍還有待擴充和增強。
故宮博物院目前對公眾開放的40余處展廳中,絕大多數(shù)是依托原有古建筑空間改造而成,如午門及東西雁翅樓改造成的2800平方米國際化臨展廳、文華殿書畫館、武英殿陶瓷館等。這些展廳的改造大多采取特殊措施以利于古建保護,值得稱贊。同時,受限于古代宮殿建筑的格局,在展廳空間、照明系統(tǒng)、展柜密封恒溫恒濕條件、展線流線布置等方面,難以實現(xiàn)大規(guī)模、主題化、互動化展覽設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展陳藝術表現(xiàn)力和觀眾體驗感,因此,故宮博物院的展覽功能還有待強化、展覽策劃體系也有待完善。
景區(qū)化運營對博物館功能產生掣肘。改革開放以來,故宮以其獨特的歷史價值與文化象征地位,迅速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1987年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后,其旅游景區(qū)功能遠超博物館的展覽職能。尤其是2010年以來,故宮年均游客量突破1700萬人次,2019年超過1900萬人次,游客承載壓力極大,不得不優(yōu)先應對。文物安全、游客安全與遺產保護,觀眾承載力管理、客流動線設計成為院方管理重點,這種景區(qū)化主導的運營模式,客觀上擠壓了博物館展覽、學術、觀眾服務等功能。
故宮博物院還面臨公眾認知與國際評價錯位的問題。例如,國際博物館界和一些旅游評估機構在統(tǒng)計全球博物館觀眾人數(shù)、展覽評價時,未將故宮博物院納入博物館類統(tǒng)計范疇。部分國際游客因對故宮作為博物館的專業(yè)性、公共性、學術性認知不足,將故宮博物院視作“中國皇帝的宮殿”,歷史遺址參觀地,而非現(xiàn)代意義上的博物館。這種認知錯位既是國際遺產型博物館的普遍困境,也說明故宮博物院在展覽策劃、觀眾互動、學術傳播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故宮博物院建成國際一流博物館的著力點
建成國際一流博物館不僅取決于故宮博物院守正創(chuàng)新的自身努力,更系于中國博物館事業(yè)之宏觀環(huán)境、大政方針、時代潮流,甚至北京城市建設、文化建設之整體進程。顯然,這是一項牽涉廣泛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多維度保障與合力推動。就博物館建設而言,故宮博物院“建成國際一流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領者、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①的四大愿景是一個統(tǒng)一的、相互支撐的整體,筆者認為,其中具有統(tǒng)領和引導帶動作用的是“建成國際一流博物館”。
建成國際一流博物館,首先要進一步強調故宮博物院是一座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博物館,應進一步明確,明清紫禁城建筑群是博物院的載體,而博物院則是依托故宮而建。故宮建筑群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社會等諸多價值,在故宮博物院的管理下得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故宮博物院因故宮建筑群的獨特魅力而成為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展示機構。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破除或者扭轉長期以來“保護為主、展覽從屬”的單一格局,以及“故宮是古代藝術博物館”“故宮是古建博物館”等觀念;把古建保護、藏品保護、開放管理等各項工作都統(tǒng)一于博物館的發(fā)展范疇之內,按照博物館工作的規(guī)律去統(tǒng)籌謀劃。在專業(yè)隊伍建設方面,建議故宮博物院把增設展陳策劃、觀眾研究、數(shù)字展示、文化傳播等博物館專業(yè)崗位作為當務之急,鼓勵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引進,建設多元學科支持體系,以支撐國際一流博物館的學術需求。
在繼續(xù)延續(xù)古建筑遺產保護優(yōu)先的前提下,要更多地從“博物館空間”甚至“博物館展廳”的屬性去看待故宮古建筑群,對其在物理意義、技術層面上采取的措施,應看作是為了完善博物館功能而開展的文物保護工程。國外一些利用歷史宮殿建筑改造的博物館,如盧浮宮博物館、伊斯坦布爾托普卡帕皇宮博物館、奧地利美泉宮博物館等,有一些可以借鑒的兼顧文物保護與展覽功能的做法。故宮也可以從博物館空間的角度,深入研究紫禁城建筑空間再利用與展廳功能區(qū)劃。就故宮博物院的開放管理而言,建議以“博物館化”為指導調整游客動線,將游客化為博物館觀眾加以細分,提供差異化動線與講解,努力設計出具有故宮特色的分眾化的觀賞線路,使故宮古建筑群真正成為“博物館展場”。
故宮的學術研究,建議進一步突破傳統(tǒng)金石學、古物學、器物學、藝術史、技術史研究的范疇,以產出高水平展覽為導向,主動選擇具有文化縱深與國際視野的課題,鼓勵院內外的研究者把重要的博物館研究成果轉化為大眾可見、可感、可觸的文化體驗和博物館展覽,鼓勵更多的研究者成為策展人,舉辦更多研究精深、形式新穎、觀眾喜聞樂見的展覽。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系統(tǒng)性策劃推出了一批高水平展覽,涵蓋古代書畫、宮廷禮儀、文物修復、非遺技藝、中外文明對話等多個領域?!抖匦泄蔬h:故宮敦煌特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天下龍泉》《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紫禁城與凡爾賽宮展》等展覽主題深刻、內容豐富、布展形式多樣、互動體驗新穎,屢獲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展覽”榮譽。即將建成的北院區(qū)作為故宮國際一流博物館建設的核心載體,將設立常設展、專題展、多功能展廳、文物修復展示中心、數(shù)字互動體驗館,解決展覽空間受限與觀眾互動不足等問題,提升現(xiàn)代化博物館體驗,讓世人對故宮博物院在現(xiàn)代化的展廳舉辦高品質的大型展覽充滿期待。
“國際一流博物館”重在影響世界,根基卻在國內。故宮博物院既要追求自身高質量發(fā)展,也要在國內博物館整體躍升中發(fā)揮龍頭作用。讓豐富的院藏走出宮墻,支持全國各地有條件的博物館舉辦重要文物展覽,是故宮聯(lián)動國內其他博物館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方式。2022年,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設立七大展廳、逾九百件文物展品,成為故宮院外展覽與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積極推動與地方政府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分別在新疆、江西等省級博物館內設立“故宮廳”,常態(tài)化推出故宮文物專題展覽,并配套開展教育活動,有效地將故宮博物院的文化資源向地方延伸,推動區(qū)域文化共享。希望今后在更多的博物館里看到“故宮廳”。
著眼于講好中國故事,故宮博物院應該進一步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更加關注全球敘事,重點推動故宮文化的全球策展和全球傳播。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在境外先后舉辦了《故事新說:故宮博物院藏明代人物畫名品》《圓明園:清代皇家園林藝術與生活》《凝時聚珍:中英鐘表技藝交流展》等展覽,積極向世界推介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展示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同時,故宮博物院還舉辦了《愛琴遺珍:希臘安提凱希拉島水下考古文物展》《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等不同國家、地區(qū)的精品文物展,將不同文明的燦爛文化“引進來”。從建成國際一流博物館的要求看,故宮博物院的展覽無論是“走出去”,還是“引進來”,數(shù)量和質量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今后應更加努力謀求并經營好與世界級大博物館的展覽共籌和展覽互換機制,形成中外合體的策展團隊,常態(tài)化策劃中外聯(lián)合展覽,建設“國際宮廷文化交流展”品牌。在學術研究方面,故宮的“太和學者”計劃,可更多依據(jù)院藏文物設立全球比較研究議題,用開放課題吸引更多的國際學者;進一步拓展“太和論壇”的博物館特色和學術含量,聚焦具有全球博物館話語體系的議題,提高故宮博物院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力。在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今天,進一步探討并積極推動故宮博物院海外分館建設,以“東方敘事”進入西方主流語境為目標,增強國際話語權與文化傳播力。值得一提的是,從2013年開始,故宮博物院和國際博協(xié)、中國博協(xié)合作,共同建設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培訓中心,這是國際博協(xié)在全球設立的唯一一家專業(yè)培訓機構,也是故宮博物院與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及全球博物館開展合作的機制化平臺和優(yōu)質資源,理應在故宮博物院建設國際一流博物館的進程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中國已擘畫2035年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的宏偉藍圖,將故宮博物院建成國際一流博物館,是實現(xiàn)這一藍圖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主席指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②百年院慶,欣逢盛世,天時、地利、人和齊備。我們衷心祝愿她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保護好故宮文化遺產的同時,推出更多博物館研究和展覽精品,讓更多的中外觀眾在千姿百態(tài)的故宮文物中體悟中華歷朝歷代物質與精神文化的精髓,全面深入領略中華文明博厚底蘊與萬千氣象,在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大潮中再譜華章!
【注釋】
①《六百歲故宮 迸發(fā)時代活力》,《人民日報》,2021年4月20日。
②《習近平向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致賀信》,新華社,2016年11月10日。
責編/常妍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