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點了到點了,蹭飯蹭飯”“大娘,添雙筷子可中啊”……近日,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生鐵冢鎮(zhèn)范莊村的駐村第一書記董桂林,憑借一句句親切的吆喝和自帶食材去老鄉(xiāng)家“蹭飯”的視頻,在網(wǎng)絡上收獲了很多關注,被網(wǎng)友親切地稱為“蹭飯書記”。
“蹭飯”一詞,本意讓人聯(lián)想到不勞而獲,但董桂林的“蹭飯”卻大受歡迎,這背后是他深入群眾、貼近民心的工作方法,也是黨員干部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的生動體現(xiàn)。
我國農(nóng)村地域廣闊,各地風俗習慣、飲食差異顯著,駐村干部要想做好群眾工作,就必須入鄉(xiāng)隨俗,適應這些差異。正如焦裕祿同志曾倡導的,黨員干部要認真深入到農(nóng)村各家各戶,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使干部群眾打成一片,在實踐中獲取真知。這種優(yōu)良傳統(tǒng)至今仍是我們做好農(nóng)村工作的法寶,董桂林正是做到了這一點,才贏得了群眾的認可與喜愛。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基層工作繁雜瑣碎,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有的人天生善于交際,能迅速融入當?shù)?;但更多時候,貼近群眾的能力需要后天的努力和學習。董桂林走進村民的日常生活,與鄉(xiāng)親們圍坐飯桌,像親人一樣嘮家常,在這種輕松的氛圍里,大家更愿意敞開心扉,傾訴生活中的難事和煩惱。他也得以真正了解民情,傾聽群眾的心聲,以“蹭飯”之舉,獲得了“以心換心”的高度贊譽。
當前,人民群眾的訴求日益復雜多元,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涵蓋了經(jīng)濟、文化、生態(tài)等各個方面,這對我們黨的執(zhí)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廣大基層黨員干部要增強服務意識,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改進工作作風,走出機關大樓,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從心底里尊重群眾、貼近群眾,自覺接受群眾監(jiān)督,永葆共產(chǎn)黨人的政治本色,才能真正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在一線了解民情、解決問題,得到群眾認同。
“蹭飯書記”的走紅是一件好事,說明群眾對干部的期待,從來不是花里胡哨的政績工程,而是實實在在的貼心服務。這也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群眾路線始終是我們黨最根本的工作方法,希望能有更多黨員干部走出辦公室,走進百姓家,在飯桌上聽民聲、察民意,在煙火氣中知民情、解民憂。
“蹭飯書記”不只是一個網(wǎng)絡標簽,而是一種工作常態(tài),一種價值導向,一種真正貼近群眾、服務群眾的基層實踐。這不僅是基層治理的創(chuàng)新探索,更是為人民服務的生動注腳。畢竟,百姓心中那桿秤,稱的從來不是黨員干部的職位高低,而是為民的初心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