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推動民生建設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要將百姓的急難愁盼,真正轉化為黨員干部的“上心事”,用行動作答,以實效暖心。
識準心事首在深入基層、貼近群眾,建立民生痛點動態(tài)感知網絡,組織網格員常態(tài)化走樓入戶,在“小區(qū)議事角”“樓棟板凳會”中傾聽民聲;同步開通線上“民情直通車”,運用大數據識別高頻訴求,讓充電樁短缺、適老化改造滯后等問題浮出水面。丈量民情更需躬身入局,精準感知樓道扶手該裝多高、托育班幾點接送最妥帖,切實為百姓排憂解難。
辦好群眾“心上事”,關鍵在于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實施社區(qū)治理強基工程,賦予社區(qū)黨組織資源調度權、部門派駐人員考核權、小微項目決定權,把加裝電梯協調、邊角地改建兒童樂園等“關鍵小事”辦好。構建跨域心事聯辦機制,對普惠托育進園區(qū)、停車位共享等復合型需求,實行“社區(qū)呼叫、部門響應”協同攻堅,明確首接負責與限時辦結剛性約束。賦能增效還需數字助力,打造民情訴求智能響應平臺,自動識別歸類高頻心事,智能分派至責任主體,全流程亮燈督辦,確保污水管疏通、路燈維修等訴求“件件有著落、事事可追蹤”。
心事常新,破題貴恒。紓解“心結事”,還需建立民生實事群眾票決制,由居民代表會議定期票選項目庫,財政設立專項資金保障,變“政府配餐”為“百姓點單”。強化長效管護責任捆綁,對適老化改造、健身器材增設等項目,引入第三方滿意度評價,杜絕“重建輕管”。溫暖續(xù)航更需激活社會參與活力,設立社區(qū)微公益創(chuàng)投基金,孵化“銀齡互助社”“親子幫幫團”等組織,支持社區(qū)賢達開展助老、課業(yè)輔導等微服務。當每個樓棟都有熱心人,每件心事都有守護者,方能形成“群眾點題—共同答題—長效護題”的暖心閉環(huán)。
民心是秤,稱得出冷暖;行動如針,串聯起期盼。正是一樁樁心事的妥善解決,讓治理的溫度可觸可感,讓民生答卷寫進民心。(作者:唐代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