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內涵豐富、思想深刻、令人警醒。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重要論述,有幾點感悟。
一、兩種作風、兩種命運:我們黨用“延安作風”打敗了“西安作風”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決定黨和國家事業(yè)成敗。
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有一個著名的論斷:我們要用“延安作風”打敗“西安作風”。結果真如毛澤東同志說的那樣。
什么是延安作風?毛澤東同志曾經總結了延安時期的“十個沒有”: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化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摩擦飯,十沒有人發(fā)國難財。這是延安作風的集中體現。
這與國民黨的西安作風形成鮮明對比。國民黨從成立開始就派系林立、內斗不已,軍閥混戰(zhàn)不斷??谷諔?zhàn)爭期間,許多士兵在前線受苦受累,但后方卻是吃喝玩樂、腐敗橫行。尤其是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黨一片忘乎所以,到處慶功、無日不宴,各路軍閥借機搶地盤、撈實地,大官小官到處伺機斂財、搜刮民脂民膏。
兩種作風截然不同,最后命運也截然不同。當然,共產黨打敗國民黨,除了作風,還有很多其他重要因素。但無論如何,作風絕對是一個重要因素。作風是各方面因素的綜合反映。
作風建設為什么這么重要?從歷史看,主要有3個方面原因:
一是黨的形象問題。老百姓看一個政黨,首先看這個政黨的形象,包括所領導的軍隊的形象。20世紀初的中國,舊軍隊留給百姓的印象很差,老百姓對軍隊充滿恐懼和反感。毛澤東同志深刻認識到,要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必須徹底改變舊軍隊的惡習,建立一支真正屬于人民、服務人民的軍隊。
作風建設既涉及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黨性修養(yǎng)等內在的東西,也涉及紀律觀念、精神狀態(tài)、工作作風、生活作風等外在因素。紀律建設是最直接、最顯性的作風建設。紀律嚴明,老百姓的第一印象就會好。革命戰(zhàn)爭年代,我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極其惡劣的環(huán)境下生存下來并不斷發(fā)展壯大,首先靠的是加強紀律建設,樹立一個與以往一切舊軍隊完全不同的形象,把老百姓一步步爭取到我們這邊來。
國共兩黨斗爭,形象分是我們黨贏得政治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箲?zhàn)勝利后,愛國華僑陳嘉庚先后到重慶和延安,看到兩黨作風紀律霄壤之別,他當時就斷定“國民黨蔣政府必敗,延安共產黨必勝”。
二是人心向背問題。如果說外在的形象是老百姓對黨和人民軍隊的第一印象,那么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初心使命、奮斗目標等,則是我們黨和軍隊贏得人心、贏得人民群眾衷心擁護支持的根本所在。我們黨從軍隊的紀律建設入手,全面加強黨和軍隊的作風建設,把自己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初心使命、革命精神、犧牲精神等向老百姓展示出來,給人民以信心,給民族以希望,逐步把人民群眾的好感度、認可度轉化為信任度、支持度。
人民是決定歷史進步的根本力量。老百姓心向著誰、擁護誰,誰就擁有了最廣泛、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誰就擁有了堅不可摧的強大力量。延安作風和西安作風的本質區(qū)別,就在于人民信任誰、擁護誰。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贏得了人心,就贏得了政治上最有利的主動。
三是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和凝聚力、戰(zhàn)斗力問題。黨的作風不僅關系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也關系黨和人民軍隊的團結統一。理想信念、組織紀律、領導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斗爭精神、犧牲精神等,這些都會影響黨和人民軍隊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組織性、紀律性,黨內軍內必然山頭林立、幫派紛爭,革命隊伍就難以團結統一、步調一致。更為要緊的是,如果領導集團發(fā)生內訌甚至分裂,軍隊發(fā)生倒戈、嘩變,革命事業(yè)必將失敗。
我們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我們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一切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有別于過去一切政黨。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等是非常嚴格的。毛澤東同志講,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鄧小平同志講,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革命戰(zhàn)爭年代,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打敗窮兇極惡的敵人、奪取中國革命勝利,靠的是鐵的紀律保證。
當然,國民黨也好、西方政黨也好,都抓作風建設,但真正能把黨的作風建設抓好,恐怕只有中國共產黨。這是一個奇跡。能把作風建設抓好、一以貫之抓下去,不僅是我們黨的一個重大政治優(yōu)勢,也是一項重大政治能力。
二、從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到新時代的“中央八項規(guī)定”:黨的作風建設改變了中國
1927年10月,毛澤東同志領導秋收起義后,率領部隊向井岡山進軍。在行軍過程中,毛澤東同志逐步意識到,要打造一支紀律嚴明的新型人民軍隊,必須制定嚴格的紀律條令。于是,他在部隊即將離開三灣向寧岡古城前進之前,宣布了行軍紀律:說話要和氣,買賣要公平,不拿群眾一個紅薯。這是“三大紀律”的雛形。1928年夏,宣布了“六項注意”。隨后,毛澤東同志在不同場合多次宣布和解釋工農革命軍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1929年后,“六項注意”又增加了兩條,成為“八項注意”。經過多次修改和完善,1947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陜北確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規(guī)范內容。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提出和實施,對于黨和人民軍隊的建設、對于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第一,它徹底改變了舊軍隊的惡習,樹立了人民軍隊的新形象;第二,加強了人民軍隊的紀律性和戰(zhàn)斗力;第三,促進了軍民團結和瓦解敵軍的工作;第四,它不僅成為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成為黨內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具體抓手。我們黨和人民軍隊組織性、紀律性顯著改變,開創(chuàng)中國革命和事業(yè)的嶄新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制定實施中央八項規(guī)定開局破題,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全面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以雷霆手段反對和懲治腐敗,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有力作風保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八項規(guī)定一子落地,作風建設滿盤皆活,八項規(guī)定成了改變政治生態(tài)和社會面貌的標志性舉措。”人民群眾發(fā)自內心地贊嘆:八項規(guī)定改變了中國!
中央八項規(guī)定從哪些方面改變了中國?人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鑄就了新時代的政治昌明。中央八項規(guī)定撬動全面從嚴治黨大變局,中國的政治風氣為之一新。新時代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政治昌明。主要體現在,黨的核心深得黨心民心,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得到堅決維護;國家政治穩(wěn)定、發(fā)展方向明確,保持了穩(wěn)步發(fā)展的態(tài)勢;黨員干部“四個意識”顯著增強,黨員干部隊伍的組織紀律性和忠誠干凈擔當精神顯著增強;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得到強化,黨內政治生活更加規(guī)范,黨內政治生態(tài)風清氣正;腐敗現象得到有力整治,社會正氣充盈,民族精神狀態(tài)積極健康向上。這種政治昌明的生動局面,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新時代,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只要學習領會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貫徹落實好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把本職工作做好,把黨內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遵守好,把自己和身邊人管好,就可以放心大膽干事創(chuàng)業(yè)。
二是為經濟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離不開優(yōu)良的黨風政風。經濟社會發(fā)展涉及方方面面因素,但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yǎng)、紀律觀念、工作作風、生活作風等,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經濟社會發(fā)展。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和部門工作中存在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弄虛作假、不求實效等突出問題,存在鋪張浪費、大興土木、無序支出、無謂消耗等現象,一些黨員干部存在違法亂紀、公款吃喝、貪污腐敗、權權勾結、權錢交易等行為。經過整治,這些問題得到有效遏制。良好政治生態(tài)是重要的營商環(huán)境。如果一個地方搞地方保護主義、破壞市場規(guī)則,黨員干部搞官商勾結、利益輸送,領導干部拍腦袋決策、亂鋪攤子、政策翻燒餅,尤其是一些地方主要領導頻繁被查落馬,哪能發(fā)展得好!這些年來,人們明顯感到,各級黨委和政府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自覺性顯著增強了,廣大黨員干部遵規(guī)守紀、依法履職、求真務實、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意識顯著增強了,政商關系清爽了。這些作風上的改變,為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為打贏脫貧攻堅、全面小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戰(zhàn)役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有力改善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中央八項規(guī)定出臺以來,黨中央率先垂范,嚴格執(zhí)行有關工作和生活待遇規(guī)定,反對特權現象,深入落實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在黨中央示范帶動下,各級領導干部輕車簡從調查研究、面對面同群眾拉家常、在基層一線直接解決問題等成為新風,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yè)行為得到有效規(guī)范,“裙帶腐敗”“衙內腐敗”“權力尋租”等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整治,與民爭利、欺壓百姓和群眾身邊的“蠅貪蟻腐”等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得到堅決糾正。人民群眾紛紛點贊,共產黨員的優(yōu)良作風回來了。這些都有力扭轉了黨員干部在群眾中的形象,拉近了黨員干部同群眾的距離,增強了黨在群眾中的凝聚力、感召力。
四是推動了文化觀念的深刻變革。黨風政風是社會風氣的風向標。一個時期以來,一些黨員干部把既當官又發(fā)財作為一種追求,把崗位、職務當作特權,把以權謀私當作本事,把違規(guī)吃喝送禮當作禮尚往來,把貪圖安逸、奢靡享樂當作生活情趣,等等。在黨內不良風氣影響下,社會風氣越來越利益化庸俗化,價值觀發(fā)生扭曲,官本位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辦事靠關系、有錢可通關等“潛規(guī)則”大行其道。中央八項規(guī)定及其實施細則的出臺實施,帶來了文化觀念上的一場深刻變革。黨員干部的思想觀念發(fā)生了很大改變,黨紀嚴于國法,當官不發(fā)財、發(fā)財不當官,嚴守紀律、公私分明,守住底線、遠離紅線、不碰高壓線等越來越成為自覺意識。社會風氣明顯改善,艱苦奮斗、厲行節(jié)約、杜絕鋪張浪費等日益成為時代新風。
五是開辟了以治黨引領治國的新境界。治國必先治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鍵在全面從嚴管黨治黨。我們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堅強領導核心。黨員干部是國家治理的組織者和執(zhí)行者,手握權力,決定資源分配,他們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精神狀態(tài)、工作作風和法治意識、法治觀念等,直接關系國家治理的成效。人民群眾曾經擔憂,“黨都管不好,怎么能把國家治理好”。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四風”問題易發(fā)多發(fā)崗位和領域,特別是高壓之下仍然頂風違反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的人和事,著力完善制度設計、強化制度約束,嚴格規(guī)范黨員干部履職用權,精準問責,黨員干部對紀律、規(guī)矩、權力的敬畏之心顯著增強,自覺抵御歪風邪氣侵蝕、主動接受各方面監(jiān)督的自覺性顯著增強,有力推動了國家治理效能的提升。
六是刷新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的認知。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的作風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有各種各樣的看法和評論,欽佩、贊嘆者很多,諷刺挖苦、攻擊抹黑者也不少。但國際主流輿論普遍認為,中國共產黨對待黨內不良風氣和腐敗現象是認真的,以這么大的力度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強力懲治腐敗,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敢做,也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做到。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的勇氣,讓世人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中國共產黨。實踐表明,黨中央以制定實施中央八項規(guī)定入手,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全面從嚴管黨治黨,對黨員干部從精神世界到行為規(guī)范進行了一番整飭,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民族的面貌發(fā)生了深刻變化,黨員干部的形象和精氣神有了明顯改觀,不僅增強了黨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也增強了國家的整體實力。
三、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黨的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任重而道遠
作風建設是一個長期任務。推動黨的作風建設向縱深發(fā)展,目標、方向和思路、舉措已經明確,關鍵在落實、在持之以恒。從長遠看,要著力解決好3個方面的重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執(zhí)政以后脫離群眾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yōu)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zhí)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如何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要通過思想教育、紀律規(guī)矩、體制機制等多方面的共同發(fā)力,確保黨員干部在思想上、情感上、工作上、發(fā)展成果上始終不脫離群眾。
首先是思想上不能脫離群眾。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都要求我們在思想上、理論上不能脫離群眾,在作決策、定政策、搞項目、辦事情時,心中要想著群眾。黨執(zhí)政后,尤其是執(zhí)政了很長一段時間后,一些同志會慢慢覺得,我們黨不像過去那樣依賴群眾了,現在是“群眾依賴黨”;一些人慢慢忘記了人民在國家和政權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忘了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導致一些國家機關“由社會公仆變?yōu)樯鐣魅?rdquo;,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謀取私利而不是為人民謀利益;一些黨員干部淡化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把群眾當作管理對象而不是服務對象,高高在上,頤指氣使,等等。這些都是思想上脫離群眾的表現。
其次是情感上不能脫離群眾。一個時期以來,一些黨員干部逐漸忘記了黨的群眾立場,對群眾缺乏感情,尤其是把具體的群眾同人民群眾整體割裂開來,認為個別群眾、部分群眾代表不了人民群眾,得罪幾個群眾沒什么大不了的;或者對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漠不關心,想辦就辦、不想辦就不辦,等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基層的種種問題,很多是因為黨員、干部心里沒有群眾,不去做、不想做、不會做群眾工作。對群眾沒有感情,很多事就做不來。干部帶著感情去做事,群眾感受就不一樣。“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封建社會的官吏都有這樣的情懷,共產黨員更應該保持人民情懷,一如既往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服務群眾的工作。要“做事”而不是“作秀”,要“用心”而不能“敷衍”。
再者是工作上不能脫離群眾。這主要是工作方法問題。工作上脫離群眾的問題更為普遍。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訴求,多同群眾商量,以群眾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高興不高興作為衡量工作的重要標準。
最關鍵的是發(fā)展成果上不能脫離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黨領導人民鬧革命、搞建設、推改革,最終要落到為人民造福上來。過去,人民群眾是經過生死考驗才相信黨、擁護黨。黨執(zhí)政后,如果不能持續(xù)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確保改革發(fā)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很難強求人民群眾繼續(xù)信任黨、擁護黨。
總之,脫離群眾是非常危險的,不僅在實際工作中會造成許多問題和矛盾、激化黨群干群關系,而且會慢慢侵蝕黨執(zhí)政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
第二個問題,是掌權以后的腐敗問題。關鍵是管住權力、管好資本的問題。如果權力不受制約和監(jiān)督,必然會導致腐敗。權力的腐敗是最危險的腐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對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擺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建立健全各方面監(jiān)督相結合的監(jiān)督體系,有效解決了有權力無監(jiān)督或“牛欄關貓”的問題。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沒有過的。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們對權力的科學配置、有力制約、有效監(jiān)督等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市場經濟環(huán)境是腐敗的重要土壤。我們黨面臨的執(zhí)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huán)境考驗這四大考驗,最主要的就是市場經濟考驗,其他考驗都與市場經濟考驗密切相關。與過去不同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都可以變現,權力、地位、名望、影響力等都可以通過市場交換變?yōu)榭芍?、可流通的現實財富。必須管住權力,防止權力異化。
尤其要防止權力和資本的勾結。資本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結果,也是市場經濟必不可少的要素。資本管得好、用得好,就能為社會增財富、為人民謀利益;管不好,就會腐蝕國家權力,導致權力腐敗、行業(yè)壟斷、社會不公、貧富差距拉大等系列問題。這些是我們黨長期執(zhí)政必須應對的問題。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是應對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手段。
第三個問題,是承平日久后的精神懈怠問題。主要是防止革命意志衰退、黨性修養(yǎng)衰減、奮斗精神衰弱等問題。“奢靡之始,危亡之漸”。革命戰(zhàn)爭年代,黨員干部冒著生命危險參加革命,為了勝利而必須保持革命意志和奮斗精神。承平日久,這種危險沒有了,但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私心多了,注重為自己謀利益、留后路。生活條件好了,一些人就開始注重享受了。風腐是一體的。思想防線松下來,作風就會變壞,隨之而來的就是腐敗。所以要堅持風腐同查同治。關鍵是黨員干部的革命精神、奮斗精神淡化了,不僅會導致黨內政治生活虛化、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弱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庸俗化等,也會導致國家和民族精神世界的退化。
經過百年錘煉和長期執(zhí)政,我們黨的執(zhí)政基礎是牢固的,就怕由于作風變差,把黨搞松散了,把信心搞沒了,把人心搞散了。要深刻領悟和把握“以治黨引領治國”這一重大政治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歷史邏輯,持之以恒抓黨的作風建設,鞏固拓展新時代黨的作風建設成果,使全黨全社會始終保持團結一致、奮發(fā)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而不懈奮斗。
(作者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